【腾讯云】ElasticSearch新用户特惠,快速实现日志分析、应用搜索,首购低至4折


文=张江名媛


本来这篇我是打算离开上海再慢慢写的,但昨天一宿没睡好,不如起来写点什么。


六点左右的晨光,拉开窗帘,兴奋不已,厨房三件套近在咫尺,乌云压顶,太阳刚刚探出头来,红黑相间,美不胜收。


右手边是豫园,再右边是一块巨大的空地。昨天我还有点担心那块空地施工会不会吵。前台说,放心,不会的,这块地已经空了十来年了。


我是昨天傍晚到上海的。怀着一种很复杂的心情。


年初疫情之后,就再也没来过,我一直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这次来办点事,不得已,还是来了。


因为台风,火车晚点了一个小时,我为了早点赶到,抢先上了一趟车,随便找个空位坐下。


“请问这里有人吗?”我问旁边的一对老年夫妻。


“没有,你坐吧。”阿姨说。


“谢谢。”


“不用谢。”大叔用上海普通话回我。


虽然只有三个字,但却已经感受到了上海才有的温度。


另一侧靠窗的位置,有个胖胖的男的在打电话,用上海话。我隔壁的阿姨不时抬头看他两眼,她正困着,在打盹。


在上海,要是有人打量你两眼,近乎于翻白眼了。


那男子依旧喋喋不休,嗓门越来越大,也没有人念叨他两句。


要是以前,我可能会忍不住跟他说,抱歉,先生,方便声音小一点吗?但是现在,我却不知道为什么,觉得他就算喊破喉咙,我都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


因为他是上海人。


他能在那场疫情里活下来,而且听他聊天的内容,应该还有生意可以做,还有口饭可以吃,家里没准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养,他大点声又能怎样?


车到了,人山人海,上海站没有电梯,所有人都得提着行李箱慢悠悠地下去,虽然有点挤,但每个人都还能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是上海才有的秩序。


“册那,这地这么滑,也没人拖一下。”前边有个小伙在抱怨。


低头看,地上突然多了好多水。可能是昨天台风天过后,还没来得及打扫。


到了过道,还是跟往常一样的低矮昏暗,以至于你很难不注意到两侧亮堂堂的广告箱,其中一块是一对穿着西服的男女做跳舞状,满面春风,旁边写着德国高端定制的字样。


出站口依旧没有电梯,楼梯都没有,你需要爬一个30度左右的斜坡才能上去,中间搭着好多脚手架,这让本来就慢的队伍更加拥挤不堪。


“出站请出示48小时核酸。”有个大喇叭不停地广播着。


我有些不适应,新冠三年,来往上海无数次,从来没有一次说出火车站还要核酸的,常常连健康码都不用看。


出站坐地铁,核酸改成了72小时。但上海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一切,没有听到有人抱怨。


安检口,前边有个大叔提着一个巨大的黑色行李箱,上边摆着一袋像麻花一样的零食。


他想往里走,被安检员拦住了去路,安检员麻利地提溜起那袋零食,对着大叔说,“你过一下箱子就行,这个不用过。”


“票在哪里买?”大叔问。


“在外边,得出去。那我帮你看着行李,你去买票先。”


不知道是我太容易触景伤情,所以看到什么都是暖的,还是因为这年头见惯了恶,当突然看到一点点善的时候都会觉得不可思议。


想起疫情里,也曾涌现出不少这样的善。


很多打工的人想回家,但打不到车,只能拖着行李走到虹桥站,有好多外卖小哥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天天送这些人,分文不取。


有个江西还是哪的大爷来上海看病,突然封城了,露宿街头,有个上海大叔用竹竿吊着份盒饭到楼下给他,他一开始不好意思要。“你收下吧,没事的。”大叔好说歹说,那大爷才收下。


上地铁,还是先下后上,车厢里鸦雀无声,放眼望去,所有人都在看手机,没有人开着外放,更没有人吃东西喝饮料。


是的,好像什么都没变。


车厢里还是暖色的灯光,地上贴着橙色的大幅广告,每个人似乎都穿得很得体,有位女士将一把长伞挂在手腕上,跟朋友轻声聊些什么,还是那么优雅自在。


但是好像什么又都变了。


至少以前来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的脸上是有笑容的,至少空气里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活力的。但是此刻,我感受到的只有沉闷。


也许是我的心境变了。


我看到那些先下后上的乘客,我就在想,这样文明的市民为什么还是被那样对待呢?而在那场疫情过后,他们为什么还要先下后上呢?这是出于肌肉的记忆,还是一种假装什么都没发生的自我疗伤,亦或是在坚持用一种更文明的方式来对抗生活的种种不确定?


当我看到那铺天盖地的广告,我就在想,疫情里,有多少小店小品牌没能挺过2022年的春天,又有多少人因为失业而被迫离开这个曾经以为可以带给他们光荣和梦想的国际大都市呢?


那些汹涌的人潮,很难不让人想起,有多少人永远无法感受到这份地铁里的拥挤和台风过后空气的湿润。他们中有护士有记者有给外卖员打赏200块给父亲送盒饭结果被网暴而跳楼的女孩有许许多多连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


到酒店,门童小哥主动开门,checkin,一口一个先生。


去酒廊用餐,可以远眺浦东的夜景,那是上海的地标,也是改革开放的明证。


靠窗的位置坐着一家三口,妈妈在旁边办公,好像是在开电话会议,爸爸陪女儿一边吃饭,一边在看动画片。


我想起疫情里有个感染的一家五口,一个中产偏上的家庭,女主人写了篇10万+,讲他们如何被邻居歧视,如何在方舱度过难熬的隔离生活,最后又如何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


记得他们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好几代人都在这个城市里居住生活恋爱结婚生子,这里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回忆,但几乎一夜之间,他们就对这个城市失去了所有的信心。


隔壁坐着两个男生,像是来上海出差的同事。


“上海那会可真是太难了。”年轻的那位说。


“是啊,那不是上海该有的样子,但是好像也没办法,这么大的城市,主要一开始没管控好。”年长一点的应道。


我本想跟他争辩两句,但是想想还是算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只愿意接受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


想起前一阵在云南玩,饭桌上,我讲了很多上海的故事。这些是真的吗?一个朋友问。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不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而是我们都被割裂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酒廊的菜不多,就三四样,很寒酸的样子,一点不像五星级酒店,听说因为疫情,很多上海的酒店都在节约成本。


晚上去楼下便利店买东西。你们还是24小时营业吗?我问。不是了,晚上两点关,早上7点开。为什么?因为疫情,2点之后就没什么出来了。


我还想问为什么,但欲言又止。真是百业萧条。

内容分享:
【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Top